2025年7月6日至20日,P站 “渣”中淘“晶”实践团奔赴常州、徐州及长春等地,深入钢铁制造、精密加工等企业一线,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足迹。
探访:精度基石
团队首站走进常州方至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,聚焦现代制造的“毫厘之功”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他们观摩了高精度数控机床的运转过程,学习了严格的质量检测流程,了解了从航天级铝合金到特种钢材的选用标准,深刻认识到精密器件制造对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支撑作用,而如何提高精度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。
实践成员走进常州方至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、参观三坐标测量机
体验:智造升级
徐州之行呈现了产业转型前后的鲜明对比。在威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,团队成员踏入钢铁的轰鸣中,亲眼见证了火花四溅、高温作业的传统制造场景,深刻理解了“高炉炼铁又炼人”的艰辛与伟大;而在江苏九为新材料有限公司,工程师对高度自动化的冷轧生产线和冷热轧工艺差异的生动讲解,则展示了智能化带来的效率与安全的飞跃,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对于传统工业的磅礴推力。
实践成员参观轧材区、观摩高精度冷轧生产线
实践成员参观电缆加工车间、学习无氧铜杆加工工艺
传承:匠心铸魂
最后,团队在长春一汽文旅的研学,则为本次实践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历史厚重感。团队成员驻足一汽1号门前,触摸新中国汽车工业启航的印记;在红旗文化展馆,泛黄的图纸、手工敲打误差不超过0.5毫米的部件,诉说着第一代汽车人精益求精的奋斗史诗。现场体验3D打印零部件,更让他们感受到从“手工锤打”到“数字智造”背后那份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。
实践成员参观红旗文化展馆并与解放牌卡车合影
足迹丈量产业,实践淬炼担当。“渣”中淘“晶”实践团在机器轰鸣中触摸产业升级的脉动,在绿色转型中看见可持续发展的未来,在历史回响里汲取创新力量。他们深切体会到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,离不开材料科学的坚实支撑、工艺技术的持续革新和奋斗精神的代代传承。这份来自一线的认知,将激励青年学子勇担使命,以专业所学锻造新时代的钢铁脊梁。